这两天,我朋友圈里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在关注一条新闻:中央网信办、工信部、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文,开展“清朗·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”专项行动。很多人都知道,做生意,尤其要注意政策导向。因为看政策,很多时候就是看行业的未来。原文链接,我放在了文末的“参考资料”里,推荐你去读读。看完你会发现,它本身并不复杂,主要是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已有的一些“乱象”,进行针对性整治。比如,信息茧房。算法给你看你想看的、给你听你想听的、让你信你想信的。人人看到的都是被精心“投喂”的观点,身虽自由,心却在牢笼。比如,大数据杀熟。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水平,“看人下菜碟”。天天都来的老顾客,却莫名其妙付了更高的价格。再比如,侵害“新就业形态”劳动者权益。文件里的话说的非常不客气,已经在不点名批评一些外卖平台,“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、交通违章率、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”。毫无疑问,监管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:这些“乱象”必须改变。可是,“算法乱象”,并不是最近才有的,怎么突然这么严厉?之后呢,要治理到什么程度?这些政策,究竟是一个短期挑战的结束,还是一个长期变化的开始?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,但我还是想试试,能不能为你说清这背后的核心逻辑。它涉及到一个看似简单,实则深刻的经济学概念:外部性。请问,几乎人人都知道“吸烟有害健康”,那为什么法律不干脆禁烟?你或许会说,这是个人选择,只要吸烟者清楚地知道了危害,那他的抽烟就完全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,社会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干涉。没错,这道理非常自然。所以如今所有的烟盒上都必须印上“吸烟有害健康”。如果你看过一些国外的香烟,一定还能注意到烟盒上非常“瘆人”,印满了各种长期抽烟后癌变的器官图片,让人不寒而栗。我尽到提醒义务,如果你坚持要抽,那就是你的选择。某种程度上,这是“自由”的含义。但是,法律同时规定,公共场合不得抽烟。这是为什么?因为,虽然你自己不介意,但公共场合存在他人。你享受了抽烟的乐趣,其他人却不得不忍受二手烟的味道和伤害。这既不公平,更不合理。就像那句古希腊格言:行使你的权利,但应该以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为界。同样的道理,你有权利装修,但没有权利半夜装修。因为你的邻居要睡觉。你有权利养狗,但没有权利遛狗不牵绳。因为路人很可能怕狗。你有权利喝酒,但没有权利酒后开车。因为这对每一个行人都造成了威胁。这些行使权力时对他人的负面影响,就叫“负外部性”。当然,外部性有负就有正。比如,为什么国家要免费提供,甚至强制接种许多新生儿疫苗?为什么义务教育既是权利,也是义务?这些难道不是个人选择吗?因为减少疾病、降低医疗负担;消除文盲、提高全民素质。这些事情,不仅会让你受益,更会让整个社会受益。具有巨大的“正外部性”。外部性的本质,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人造成影响。外部性,是人作为群居动物的底层逻辑。当然,这绝不是说,为了所谓的“外部性”,个人自由就要做无止境的妥协与让步。比如,很多年长父母都说,自己有一个抱孙子的心愿。但这能成为强迫子女生孩子的理由吗?当然不能,因为至少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下,是否生孩子,是夫妻自己的权利,而不是对父母的义务。所谓的文明社会,就是在个人权利与对他人的外部性之间,找到一个大部分人都认可的“均衡”。上周,我和公司各个业务的伙伴,讨论来年的战略。我们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型:看5年,想3年,认认真真干1年。所以我请大家思考,你们各自的业务,5年之后会变成一副什么样子?公众号团队的一位小伙伴说:他判断5年后,微信公众号生态可能会“极化”。以商业媒体为例,很可能只剩3-5家头部媒体能够生存,新号再也无法获得流量进而崛起。因此,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成为“头部”。我说,你的思考很好。但我想多问一个问题:只剩3-5家头部媒体,再无新人冒头,宛如一潭死水。你觉得,平台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吗?就算平台允许,社会和市场能接受这样的平台吗?到那时,一定会有比你更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,打乱你的美好构想。成为无可挑战的头部,甚至是有垄断地位的唯一头部,这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完美形态。竞争的终极形态,是没有竞争。壁垒的终极形态,是高不可攀。但很遗憾的是,这件事有着巨大的“负外部性”,它无法持续。因为,只有你自己在岁月静好,整个世界却在为你负重前行。过去20多年,中国互联网平台经历了前无古人、后也难有来者的高速发展。所有玩家都把建立网络效应,挖深行业壁垒作为最重要,甚至是唯一的需求。但问题是,你有没有想过,就算你的愿望达成了,那个世界,它真的好吗?比如,信息茧房。我相信,很多平台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,甚至会为了“用户粘性”,刻意制造信息茧房。而且,很可能连用户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不好,我就想看自己喜欢的内容,这有什么关系?信息茧房,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无法自拔。以为自己全部的世界,就是世界的全部。进而,观点之争变成了立场之争、理性讨论变成了情绪对抗、社会共识变成了群体割裂。最终,个体成为一个又一个互不关心的“孤岛”,撕裂着我们这个社会。再比如,外卖平台算法。平台喜欢,因为它能提高效率。消费者也喜欢,它意味着更快的送餐速度。甚至外卖骑手也没有非常反感,毕竟,每个人从事的工作,都是自己所有选项中相对最好的那个。前几年,“人物”的一篇文章曾经引爆全网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,非常推荐你去重读,链接,同样在文末的“参考资料”中。在系统的设置中,配送时间是最重要的指标,而超时是不被允许的,一旦发生,便意味着差评、收入降低,甚至被淘汰。外卖骑手聚集的百度贴吧中,有骑手写道,“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,和交警较劲,和红灯做朋友。”
一位住在松江的上海骑手说,自己几乎每单都会逆行,他算过,这样每次能节省5分钟。另一位上海的饿了么骑手则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,如果不违章,他一天能跑的单数会减少一半。
“摔车的事情太常见了,只要不要把餐洒了,人摔成什么样都不是大事儿。”朱大鹤说,跑单的时候,他见到了太多遇到交通事故的同行,“一般不会停下来”,因为,“自己的餐都来不及了”。
熊警官告诉《人物》,他经常出现在外卖骑手的车祸现场,翻车的,撞车的,撞人的,被撞的……据他观察,所有骑手摔倒后的第一反应,都是赶紧爬起来,去看外卖洒没洒,然后打电话给客人解释,“没有人在乎自己。”
2017年上半年,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,在上海,平均每2.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。同年,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。2018年,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,事故196件,伤亡155人次,平均每天就有1个骑手因违法伤亡。
因为出餐问题,一位济南的外卖骑手曾与喜茶店店员大打出手,而在武汉,一位骑手则在争执中将店员刺伤,后者因抢救无效身亡。
还有,要尽量满足顾客提出的送餐之外的需求,比如买烟买水,或者“带支剃须刀到网吧”。有段时间受抖音的影响,总有顾客要求王兵在送餐时画一只小猪佩奇,不画就给差评。王兵很生气,但也不得不画,“买了张牛皮纸,画了个佩奇,还写了一句,你是不是傻?”
外卖小哥应顾客要求画的小猪佩奇,图片来源:《人物》转引自网络哎,时间好歹还讲物理规律,但算法却是可以不讲道理的。外卖骑手们,在一次又一次的算法迭代中,在效率的无尽游戏中,一步步成为“被抛弃的群体”,更造成数不尽的社会问题。商家是赚到钱了,消费者是方便了,但你觉得,这是人们愿意看到的吗?仔细看看这次文件中的6种“乱象”,不难看出,几乎每条背后,都有这种逻辑的身影。我并不想批判任何一家具体的平台,但我想借这次机会,和所有人,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一起认真思考一件事:几乎每家企业,无论有没有明面上说出来,都会有自己的“愿景”。什么叫愿景?愿景英文叫“Vision”,Vision是一个“想象中的画面”。是你正在为之奋斗、全力去做的这件事儿,假如做成了以后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。那请问:当你的这个“愿景”真正达成的那一天,你固然是成功了、满足了,但这个世界究竟是变得更好了,还是更差了?你上下游的所有合作伙伴,是过的更好了,还是更艰难了?因为你的成功,社会的运行成本是变得更低了,还是更高了?在你的这个“愿景”里,是否有哪个群体,被彻底抛弃了?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后者,那我由衷地建议你,先停一停,想想清楚。我不想空谈所谓的社会责任,但哪怕纯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,也要考虑这种“社会责任”。因为,任何商业模式,如果最终触及社会底线,最终都会遭遇猛烈的监管和社会的反噬。而这种监管与反噬带来的成本,一定会远超任何前期收益。一棵参天大树,看似高大威猛,但如果吸走了土地里所有养分,最终整片森林都会凋零。可是,“算法乱象”,并不是最近才有的,怎么突然这么严厉?这些政策,究竟是一个短期挑战的结束,还是一个长期变化的开始?最后,我想送给你一句此前在梁宁老师专栏中看到的话,真的是醍醐灌顶,让我记忆至今:人性的弱点,推动了互联网的流量。但人性的光明,构筑了商业的文明。*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参考资料:
1、关于开展“清朗·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”专项行动的通知
https://www.gov.cn/zhengce/zhengceku/202411/content_6989143.htm
2、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
主笔 / 歌平 编辑 / 二蔓 版面 / 黄静
(本文来源刘润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ADMIN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hepingjingying.cn